碳交易

備戰碳交易1/《氣候變遷法》3大隱憂

歐盟已宣布將在2023年起進行進口商品碳排放申報,並於2026年啟動碳邊境稅制,美、中、日、韓等國,都已在評估立法實施碳排交易管理,台灣不只要朝野有共識,政界產業界要有共識,甚至連公民社會也要一同參與,配合轉型,接下來,才能一致對外與國際協商、

詳細內容

減碳玄機2》歐洲邊境碳稅來襲 287家排碳大戶課碳費,台灣靠供應鏈減碳能過關?

2023年歐洲碳關稅(CBAM)即將試行,台灣出口歐盟的電子、鋼鐵、塑化等高碳排商品可能面臨衝擊,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估計,台灣出口到歐盟且受CBAM影響集中在金屬製品,出口額約9.5億美元,自2026年起依據CBAM規範,台廠對歐盟的應付稅額將來到336億元台幣,隨著稅率拉高,根據綠色和平與中研院的報告,到2045年後,台廠每年要付給歐盟的稅額恐超過2600億元。

詳細內容

減碳玄機1》綠能是門好生意-碳定價八字沒一撇,區塊鏈業者要搞「碳幣」

虛擬貨幣在國發會今年3月底公布了「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」之後,竟然找到了新的發展支點,令人好奇的是,台灣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尚未完成修法,碳定價、碳費最快2024年才開始實施,主打跨境碳權交易的「碳幣」卻已蠢蠢欲動。儘管碳權交易十分虛無飄渺,但歐盟將課碳稅,台輸歐盟金屬製品9.8億美元得盡早因應。

詳細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