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交易

台泥綠能的台東紅葉地熱發電廠推「能元超商綠電交易平台」進軍綠電交易

台泥為目前台灣建置再生能源種類最多的企業,可提供企業最多元化的綠電組合。台泥目標2025年綠電建置量達600MW(百萬瓦),目前風力發電、太陽能光電申設量達200MW,另針對再生能源間歇性特質,台泥也投入供電較穩定的前瞻能源,包括台泥綠能正建置中的台東紅葉地熱發電廠、與和平電力申請中的台灣首座MW等級海洋溫差發電廠

詳細內容

台灣PCB產業碳盤查 10月26日展示成果

台灣電路板產業協會指出,因應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問題,各國政府已將零碳排當作是重要的施政目標,此趨勢將進一步影響到終端客戶以及上下游供應鏈的運作思維,甚至可說是企業營運的必要條件,作為全球領先地位的台灣電路板產業,縱使於邁向高值化的轉型路徑上已取得不錯的成績,為了持續保有競爭力,產業必須導入積極的減碳思維並立即採取行動。

詳細內容

2022臺灣能—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

臺灣天然能源缺乏,能源科技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相較其它國家更為嚴峻,為因應能源短缺危機及接軌能源科技之未來發展,能源教育的扎根與推廣更顯重要。「臺灣能-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」是一個重要的能源教育驗證與實作創意發展平臺,喚起學子、民眾對於能源議題的重視與審思。

詳細內容

備戰碳交易6/氣候變遷末日倒數

世界各國如今面臨全球性的氣候變遷危機,總統蔡英文去年也宣示台灣將和國際主流同步,達到「2050淨零排放」目標;事實上,在去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(COP26)當中,多國共同簽署了《格拉斯哥氣候協定》(Glasgow Climate Pact),包含歐盟、美國、日本、韓國等國皆承諾「2050年淨零」,為了達到所謂的「無碳目標」、阻止氣候暖化,多國也著手進行制定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政策。

詳細內容

備戰碳交易5/不改變就等著被淘汰

政府擬自2024年針對首波碳排超過2.5萬噸的大戶徵收碳費,但不久的將來,中小企業也可能面臨碳費或碳稅的問題。現在沒有一個國家徵收碳費,因為實質上並沒有鼓勵性質,應該像國外成立碳權交易所,在碳權市場中讓需求端與供給端自然產生驅動力,政策面應像「大禹治水」一樣去引導跟疏通。

詳細內容

備戰碳交易4/減碳經驗談:正面面對、創造商機

歐盟預計將在2026年徵收碳關稅,台灣無法置身事外,尤其在企業端,想要增加國際競爭力,淨零減碳成為這世代企業高層經營的重要課題。而企業節能減碳做得特別早的台達電,自2015年參加巴黎氣候峰會承諾相關倡議開始,坦言一開始從完全不知從何做起,到現在對內建立碳定價機制、對外打造供應鏈ESG機制帶動淨零成效。然而面對許多中小企業想做卻手足無措,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則說,「其實邏輯想通了,可是一門商機,而且是非常實質的驅動力」!

詳細內容

備戰碳交易3/政府推動12項戰略抗國際壓力

全球目前已有逾130個國家宣布推動「淨零碳排」,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4月22日「世界地球日」宣示,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,也是台灣的目標。國發會今年3月公布淨零碳排路徑,年底才公布12項關鍵戰略。不過外界認為,碳已成國際貿易的挑戰,除了減碳外也要給予企業境外碳權等工具,才能保持有台灣經濟命脈。

詳細內容

備戰碳交易2/選擇收碳費卻拒絕徵碳稅?

綠色和平組織說明,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,會帶來全球暖化,導致劇烈的氣候變遷,為了鼓勵減碳,提供企業誘因,國際開始推廣碳定價的概念,例如碳交易、碳稅、碳費,都是同樣的原理。碳交易較常見的制度,是政府為排放總量訂定上限,並根據不同產業別,核配給不同的企業碳排放的額度,假如企業的排放超過了額度,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場中購買碳權,彌補超額的排放。

詳細內容

備戰碳交易1/《氣候變遷法》3大隱憂

歐盟已宣布將在2023年起進行進口商品碳排放申報,並於2026年啟動碳邊境稅制,美、中、日、韓等國,都已在評估立法實施碳排交易管理,台灣不只要朝野有共識,政界產業界要有共識,甚至連公民社會也要一同參與,配合轉型,接下來,才能一致對外與國際協商、

詳細內容

減碳玄機2》歐洲邊境碳稅來襲 287家排碳大戶課碳費,台灣靠供應鏈減碳能過關?

2023年歐洲碳關稅(CBAM)即將試行,台灣出口歐盟的電子、鋼鐵、塑化等高碳排商品可能面臨衝擊,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估計,台灣出口到歐盟且受CBAM影響集中在金屬製品,出口額約9.5億美元,自2026年起依據CBAM規範,台廠對歐盟的應付稅額將來到336億元台幣,隨著稅率拉高,根據綠色和平與中研院的報告,到2045年後,台廠每年要付給歐盟的稅額恐超過2600億元。

詳細內容